火狐体育官方网站愉快的一天从“八段锦”开始——在“复古爱好”中寻找快乐是你吗?
栏目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3-03-22

  他们中有些人,不蹦迪,而是练起了八段锦、五禽戏;攒塑料袋、包装盒;喜欢下棋、听戏,甚至更愿意用现金支付代替扫码。

  有人说这是回归传统,有人质疑他们“暮气沉沉”,而他们却自得其乐。在“复古爱好”中,他们寻找到什么?

  “90后”市民陈波最近特别喜欢在网上购买茶碗、茶宠,没事儿就发给朋友们欣赏,也总会换来一句调侃,叫他“老干部”。“我从事证券行业,平时工作压力特别大,下班回家就喜欢泡点茶放松。以前觉得喝茶是老一辈的爱好,现在我也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老了。”陈波觉得,研究这些东西,能让他精神快速放松下来。不仅是各种茶具,陈波现在还喜欢玩核桃、买珠子,有时下楼遛弯儿,兜里也会揣上两个核桃偷偷地盘,“其实像我一样的人特别多,网上有很多年轻人玩儿这些的社交群组。”

  遛鸟、养乌龟、逛公园这些曾经大家眼里的“中老年爱好”,已经成了当前年轻人中最”潮“的喜好。很多人告别了蹦迪、刘畊宏,钟爱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弘扬传统文化的八段锦、五禽戏。

  “健身气功八段锦,预备式,左脚开步”市民赵敏是在逛公园的时候偶然接触到八段锦的,公园里大爷大妈的精气神儿让她这个常年熬夜的人自愧不如,回家后就搜了教程自学,已经断断续续练了一年多。“与其朋克养生,不如回归传统。自从练了八段锦,我觉得身体舒服了很多,人也有精神了,不得不说传统文化就是绝!”赵敏说,自己还带着几个同事在午休的时候练习,公司里一派其乐融融的“老年气息”。

  “《三滴血》《窦娥冤》这些经典秦腔唱段,我几乎能够一字不落地唱下来”“以前在公园看到大爷下棋不好意思凑过去,现在直接抢个座位大杀四方”“我专门坐高铁去苏州听评弹,赏花听曲,真是太享受了”社交平台上,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己的“老年爱好”,满满的传统文化元素。

  不光是爱好偏向传统文化,不少年轻人的生活,也转向自己曾经看不上的“老一辈”生活方式。

  不论是买草莓送的塑料盆,还是买桑葚赠的塑料筐;不论是商场里精致的购物袋,还是菜市场廉价的塑料袋,市民小郑一个都舍不得扔。“草莓盆攒了十几个,购物袋塞满了卧室每一个角落,总觉得会用上。”小郑说,为了收集零零散散的塑料袋,她还专门买了网兜贴在厨房的门后,准备留着当垃圾袋,“其实每天带回家的就足够用了,攒的这些从来没碰过,比我奶奶攒得还多!”小郑说,自己曾经也很反感在家里囤这些“垃圾”,现在不知不觉注重在小事上节俭,连一根蛋糕包装上的绳子也会好好收起来,“一方面是为了二次利用比较环保,另一方面是可以省下单独买的钱。”

  “我现在出门都是用现金,经常碰到收银员没有零钱找的情况,但还是想坚持下去。”一位采访对象告诉记者,她用现金是因为可以直观看到自己花了多少钱,不像扫码支付看到的只是数字,很容易超出预期,“月底看着信用卡账单,头都大了。”她说,现在自己会往钱包里放200元,花完再补,通过这个方式改掉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,“我这都不算老年生活,毕竟现在老年人也用智能手机了。”

  有人对手机“断舍离”,关机两天;有人为了治好失眠、脱发,找中医针灸、推拿,养成了更健康的作息习惯正如2021年成立的“精神上是老年人的年轻人们来乘凉”豆瓣小组简介所写,“所谓精神老年人,是指单有一副年轻人的皮囊,兴趣爱好、消遣娱乐、生活习惯都非常老年人。”目前,该小组已有两万余人加入。

  你觉得“精神老年人”都有什么特质?济南日报记者发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,62.96%受访者认为他们追求慢节奏生活状态,55.56%受访者认为他们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,46.3%受访者认为他们想要远离互联网碎片化信息。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很多“精神老年人”的受访者占比18.7%,而75.56%受访者认为这种生活状态并不代表“暮气沉沉”。

  在对“精神老年人”的讨论中,有人担忧这是年轻人向往“躺平”的一种表现,担心他们追求的生活状态会令人丧失斗志。这一点,“90后”张玲玲并不认同。“对我而言,精神上的复古状态实际上意味着平和、放松,对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放下情绪,珍惜当下的生活。这不代表着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、对未来丧失希望,只是让我找到了自己更喜欢的生活方式。”张玲玲说。

  “我觉得年轻人所谓的复古爱好”,其实是他们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的一种表现,因为现在随着互联网的传播,人们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也变多了,对茶具、手串、戏曲感兴趣很正常,也是件好事。”“70后”市民杜先生认为,传统文化往往能让人平心静气,刚好可以中和年轻人在快节奏工作中感到的压力和焦虑,“精神老年人”只是爱“玩梗”的年轻群体自我调侃,绝不代表他们暮气、消沉,“就像大家曾经自称打工人宝宝一样。”

  杜先生说,这些看似“复古”的爱好和生活习惯,也表达了年轻人对慢节奏生活的渴望,让身体和心灵有个歇脚之处。调整好状态后,才能继续奋斗。而且“老派”的生活方式“出圈”,正在打破公众对不同年龄层的刻板印象,成了打开多元生活的一个渠道。

  其实我也经常向往退休生活,去跳广场舞、种花、种菜,因为平时工作压力确实很大,所以很憧憬那种慢节奏的生活。我觉得年轻人向往这样的生活只是一种自我调节,不会真的“躺平”。心态调节好,才能继续努力。

 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“精神老年人”只是不追求大众贴给年轻人的标签,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这种爱好和心态作为缓解压力的方式,是没关系的,但如果因此影响了工作,就需要正面引导。

  我是学习戏曲专业的,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传播,传统文化确实更加被年轻人所接受了,不少人把听戏当成爱好。盘核桃、爱听戏的年轻人不应该被视为“异类”。“精神老年人”是他们对自己的调侃而已,与暮气无关。

  成为“精神老年人”的动机有很多。有的人体质差、精力不济,因此比同龄人更加注重身体养护;有的人推崇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的生活理念,摒弃外在的物欲,转向内心建设;有的人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,培养生活秩序,渴望变成情绪稳定的人。

  这些“精神老年人”,因喜好、习惯与同龄人差异较大,往往被看成是年轻人中的异类。但其实推敲起来,这种看法全无道理。虽然谈到年轻人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“朋克”“二次元”“互联网弄潮儿”等标签,但这些大多由媒介塑造的符号,并不代表年轻人的全貌,也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该生活得如此。同理,那些认为老年人就该远离潮流、休养生息的观点,也是一种标签化的思维。事实上,沉迷短视频、直播带货、霸总文学的老年人也大有人在。因此,所谓“精神老年人”,只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,不必投诸过多负面的情感色彩。而且可以预料的是,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,代与代之间的界限或许并不像从前那样清晰,可能有越来越多“精神老年人”或“精神年轻人”出现。

  “精神老年人”实在跟暮气没什么关系。暮气,即精神萎靡不振、缺乏朝气,但这些年轻人不管是食疗养生、规律作息,还是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,都是为了追求更健康的身体和更良好的精神面貌,实则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

  青年社会心态历来备受关注,在不同时代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表现。如今的青年思想开放多元,“精神老年人”更多是代表一种融合传统与新潮的生活状态,而非“精神小伙”的对立面,亦不等同于暮气、消沉。对待这一新现象,不能一味求全责备,更不必大加鞭挞。

  从几年前的流行语“我还是个孩子”,到今天的“精神老年人”,流行语之变折射了一代人心理上的成熟过程。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互联网原住民的新式表达,允许并尊重他们用无伤大雅的方式主动进行自我调节、寻求社会关注。正如一位学者所言,“不是强行遏制它的产生、否定它的存在,是要允许它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存在,释放可能的社会冲突的潜在能量,化解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隐患”。

  心理学上有一种共享现实理论,主要观点是经验感知是由交流者共同建构的,例如尽人皆知的“内卷”最开始只是一个人类学概念,在引入日常语境、用于表达个人体验的过程中,其内涵不断发生变化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精神老年人”话语塑造空间大、网络叙事能力强,有必要警惕相关概念从生活领域向学习、工作、思想领域延伸,从而导致原初含义发生偏移,滋生出精神懈怠、甘于现状、随波逐流等不良苗头。

  青年工作自有青年工作的规律。对于“精神老年人”而言,既要同情理解,也要正面引导,同时通过加强关心关爱和理想信念教育,不断提升当代青年的思想觉悟,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。

  正如同年轻人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,老年人也是如此。在有些人眼里,老年人更爱盘核桃,更爱逛公园,更喜欢下着棋晒太阳,所以才会把有着类似爱好和生活习惯的年轻人称为“精神老年人”。其实,无论哪个年龄层的人中,都会有显得特立独行的,音乐节前排蹦迪、呐喊的人群中照样有中老年人,他们或许也会被称为“皮囊老年人”“精神年轻人”。

  不同的是,退休人群去寻找爱好,是为了让自己忙起来;而年轻人追求“复古生活”,是为了让生活慢下来。更准确地说,是为了让自己的“心”慢下来。一个又一个PPT、没完没了的材料、马不停蹄的行程没有哪一样会停止,我们也只能通过自我调节来放松。或许是八段锦自己在家就能练,省了去健身房的花销和与人社交的恐惧;盘核桃的时候脑子可以放空,闭上眼睛享受片刻宁静;攒下来的塑料袋也是一种安全感,正如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的“名言”人生就是走在捡塑料袋的路上,捡到啥就是啥。

  生活本就该有各种模样。或许“老年人觉得我们年轻,同龄人觉得我们暮气”,但这并不妨碍那些“精神老年人”们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。只要是走在前进的路上,任何积极的生活状态都值得被尊重。

  原标题:愉快的一天从“八段锦”开始——在“复古爱好”中寻找快乐,是你吗?火狐体育官方网站火狐体育官方网站